Chinese Baptist Church of New Orleans 新奥尔良华人浸信会 - 紐奧良華人浸信會
Wednesday, February 23, 2022
 

  
哦!至聖之首受創傷 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
 
哦,至聖之首低垂,滿了優痛創傷,遭凌辱荊棘刺遍,作成冠冕戴上;
哦,至聖之首本有 天上一切榮光!雖被棄嫌並血染,我樂歸附祢旁!
 
我主祢受盡苦楚,罪人得蒙恩典,祢受創痛至死亡,是因我的罪愆;
思念苦刑我當受,俯伏我主腳邊;懇求繼續賜恩典,願常瞻仰聖顏。
 
我用何辭來感謝,如此親愛朋友?因祢捨命極傷痛,慈愛存到永久;
哦使我永遠屬祢,雖至體力衰朽;求使我一心愛主,永遠忠誠信守!
 
 
 
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

    巴哈時代的作曲家們多認為音樂是屬於教會與王室貴族的,從來不會夢想自己的作品能 流傳於後世而不朽,巴哈的部分作品也在此種時代背景下遭到埋沒而被世人遺忘。巴哈共寫了五首受難曲,除了與「馬太受難曲」同為現存的「約翰受難曲」以外,尚有 「馬可受難曲」、「畢康德 Picander 受難曲」兩首至今行蹤不明,「路加受難曲」則有偽作之嫌。
 
    在巴哈所作的幾首受難曲中,以馬太受難曲及約翰受難曲最為著名。馬太受難曲 (Matthäuspassion)全名為根據「馬太福音而寫的受難曲」;約翰受難曲亦即「根據約翰福音而作的受難曲」之簡稱。這兩部作品雖同樣敘述耶穌受難之史實,然而由於聖經中馬太福音的敘述加添耶穌被捉拿前的情景,使記述受難事蹟之經文長達141個經節(約翰福音僅含四十二節),又加上巴哈對於兩部受難曲之樂曲處理不同,使得馬太受難曲比約翰受難曲長了許多,前者演奏時間約為3個半小時,這也是巴哈最長的作品。
 
一、作曲時間及其首演
    巴哈從1728年秋天(44歲)開始寫作此曲,並計劃將於翠年的受難日演出。果然,此曲於1729年4月15日在所謂耶穌受難日的下午崇拜聚會中演出,由巴哈親自指揮萊比錫詩班及樂團,地點正是他所任職的德國萊比錫之聖多瑪斯教堂(St Thomas Church)。
 
    經過這次的首演,在1736年以後,為了校訂樂譜,又在巴哈的指揮下於聖多瑪斯教堂及尼可萊教堂(St Nicholas church)演出(巴哈先後為此作品作了三次修訂,由此可見他對此曲的重視。)儘管稱為「演出」、「首演」,但巴哈的心態均與一般作曲家的作品首演不同;一般作曲家乃基於發表作品的想法,而巴哈則是為了教堂裡的音樂崇拜;在基本理念上,一般作曲家演出作品的對象是人,巴哈則以「為神獻上馨香之祭」為主,其次才是人。因此,巴哈每個作品的「首演」,都具有著崇高且神聖的意義。而此作品第一次脫離音樂崇拜,純粹以作品發表為目的的首演,則是距離首次演出已一百年的1829年,此時巴哈已逝世79年了。音樂家孟德爾頌(Felix Mendelssohn 1809~1847)在悉心研究馬太受難曲之後,決定演出,並親自指揮,於是1829年2月開始練習。孟德爾頌須在預演時,就將這部很長的曲子全部背譜指揮;因此,當此曲於3月11日在柏林歌唱學院正式演出時,就造成了空前的盛況,巴哈的音樂與聲譽亦在埋沒了將近一世紀後,經由此曲的復甦而漸為人們所熟知,並尊稱巴哈為「音樂之父」。
 
二、人聲與樂器編制
    巴哈在馬太受難曲中,所使用的人聲與樂器如下:二組混聲合唱團、二組管絃樂團、二架管風琴、一組兒童合唱團及數位獨唱者。曲中獨唱的角色雖多,但大部分是由六位獨唱者擔任,其中有一位男低音擔任「耶穌」角色,一位男高音擔任福音史家(敘述福音書所記載的事件),其餘四位則是女高音、女低音、男高音、男低音各一位,分別擔任多種角色。
 
三、作品欣賞
    馬太受難曲共有78曲,分為兩部,第一部:1~35曲,主要取自馬太福音26章1至56節,描述有人設陰謀至耶穌被捕之事蹟,第二部:36~78曲,自耶穌被捕敘述至受死、安葬為止(太廿六57~二十七66)。巴哈將此曲分為兩部,乃是為便於崇拜聚會時在第一部與第二部之間進行講道,像前所述的首演即是如此,在78曲中,只有37首樂曲的歌詞取自聖經,這些經文完全依照馬丁路德所譯的德文聖經;其餘則取自當時一般萊比錫教堂裡所用的讚美詩,並以原來的旋律為主,再稍作變化,此外亦採用當代德國詩人畢康德(Picander 1700~1764)的自由詩,再加以譜曲。
 
    這部馬太受難曲最大特色,是巴哈以音符的巧妙運用,來象徵所敘述的事物情景,猶如看見圖畫或影片一般。例如:1.每當耶穌說話時,巴哈總是以絃樂的長和絃音,象徵著早期圖畫上所常見到的──有光輪在耶穌頭上環繞的情形。唯有一處,巴哈將絃樂刪除,那是在第71曲中,耶穌痛苦地喊道:「我的神!我的神!為什麼離棄我?」此時正是耶穌至陰間替世人嚐死味的時刻,為了描寫神真的暫時離開祂,取去代表榮耀、尊貴的光輪,於是巴哈取消絃樂器,配上悲戚的曲調。2.第8曲中敘述至「安葬」即以下行音符描繪埋葬的情景。3.第9、10、12曲的歌詞都陳述著「淚水」、「嘆息」和「哀傷」,於是巴哈以相似的動機來連貫這三曲,使人聽起來猶如淚水滴下或是嘆息聲一般。第20曲提及經文:「他們上橄欖山去」,巴哈使用十三個音符所串連的上行音階,表示耶穌和門徒上山的腳步聲。以上僅是略舉一、二,欲深入了解,則應從欣賞音樂及閱讀樂譜做起。而針對這種以各種音樂表現方式,來象徵歌詞與樂曲所要表達的情緒、事物或舉動,巴哈研究專家史懷哲和音樂家畢羅都將其定名為「音畫」。巴哈常用這種圖畫式的象徵方式作曲,而馬太受難曲可說是使用次數最多者。
 
    此外,由於巴哈當時所任職的聖多瑪斯教堂裡,有兩個詩班席及兩台管風琴,並且分別在教堂的左右邊,於是巴哈以兩組合唱及兩組樂團,形成如同現代「立體音響」(stereo)的效果;兩個合唱團就如音響的揚聲器一般,音樂時在右、時在左,有時亦兩邊同時發出,造成立體式的對話,若使用耳機或者較好的音響聆聽第一曲,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這種效果。這以當時而言,是鮮見且特殊的音樂效果。
 
    耶穌基督的受難,帶給全人類極大的救恩,但願身為基督徒者,更藉著此受難曲,再一次思想耶穌這超乎一切的愛!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音樂之父─巴哈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-1750)
 
    巴哈出生在德國的埃森納赫城。巴哈家族是音樂世家,祖父、父親、兄弟和不少親戚都是音樂家。巴哈的兒子也有幾位是音樂家,於是在兩百年間,出現了五十名音樂家。在他故鄉附近,一提「巴哈家」就是指音樂家的意思。
 
    巴哈的父親是一位樂師,年幼時就由父親教他小提琴。可是巴哈10歲時,雙親不幸先後去世。於是投靠到大哥克利斯多夫家。此後,一邊接受哥哥的大鍵琴和管風琴的指導,一邊上學
校,學習拉丁語。哥哥蒐集不少當時著名的樂譜,巴哈曾偷偷抄寫,當作自己的學習。不久嫂嫂生了小寶寶,生活更艱苦了,15歲時,巴哈就離開哥哥家。由於巴哈在學校成績優異,老師就把他推薦給龍尼堡教會附設的聖米夏爾高級學校當公費生。
 
    遷居龍尼堡後,巴哈邊學習,邊加入合唱團,即使變聲後,還留在教會拉小提琴。非常勤奮的巴哈,利用教會的樂譜不斷做研究,為了欣賞風琴大師蘭肯的演奏,徒步走50公里到漢堡。也前往哲列聆聽當地宮廷所演奏的法國音樂,都深受感動。
 
    從學校畢業後,1703年巴哈成為威瑪宮廷樂團的小提琴手。在工作三個月後,巴哈被聘為安斯達特城的教堂風琴師。這個教堂的管風琴是新的,性能很優異,薪資也很高。這時巴哈為了聽前輩巴克斯泰烏德的演奏,徒步走360公里,到北方的呂白克。像這樣,巴哈利用各種機會,不斷學習,到青年時代已經成為很優秀的音樂家。這時期他就寫下著名的風琴曲「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」。
 
    由於巴哈過份熱衷於學習,就疏忽了教會的工作,時常和教會人士發生衝突。1707年時,只好改任穆爾豪森的教堂風琴師,而且在這裡和大一歲的遠房堂姊瑪麗亞.芭芭拉結婚。巴哈的風琴演奏家聲譽越來越高,1708年,5年前工作過的威瑪宮廷,聘他擔任禮拜堂風琴師。這時的地位比以前的小提琴手高很多。威瑪的領主很喜歡音樂,不久,巴哈又升任宮廷樂長。巴哈即使已經很了不起,但從不間斷音樂的學習。這時在這宮廷內,時常演奏韋瓦第等義大利作家的協奏曲。這些充滿魅力的音樂,也牢牢吸引巴哈的心。在威瑪宮廷的時代,巴哈也寫下許多風琴曲。1717年被聘為柯登宮廷的樂長演奏家,巴哈為這個樂團寫下很多器樂曲。
 
    巴哈時常配合自己的工作,譜寫各類樂曲。在威瑪時代,由於擔任禮拜堂風琴師,就為教會寫很多風琴曲,到柯登擔任宮廷樂長後,為使領主快樂,寫出很多世俗音樂,其中還包含「布蘭登堡協奏曲」。
 
   1719年,聽說在英國活躍的韓德爾歸國,於是專程往訪韓德爾的故鄉哈勒。不料,抵達時韓德爾剛剛離開,踏上他的另一旅程。
 
   1720年對巴哈來說是個不幸之年,為他生育七個子女的愛妻瑪麗亞.芭芭拉,在巴哈和領主出外旅行時,卻因急病去世。不久,好不容易從悲傷中恢復的巴哈,於次年和女高音歌手安娜.瑪格達蕾娜結婚,新娘比他小十六歲。瑪格達蕾娜非常了解巴哈的工作,認真地給予協助,幫他謄清樂譜。巴哈為妻子寫了「鍵盤樂器小曲集」,也為孩子們的教育譜曲。後來瑪格達蕾娜巴哈生了十三個子女。
 
    巴哈柯登工作五年後,1723年就任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合唱長。這個合唱長的工作,除了必須不斷為萊比錫各個教會寫作教會音樂、指導禮拜時的演唱外,還要兼任教會附設學校的音樂教師,工作非常忙碌。起初的這幾年,巴哈每週都為教會寫作新曲。巴哈的教會清唱劇,大都在這時譜出,也產生了「馬太受難曲」和「聖誕神劇」等傑作。此外,巴哈還擔任大學生樂團的指揮。
 
    從年輕時代開始馬不停蹄的學習、作曲和演奏的巴哈,年紀越大眼力就越差,到去世的前年(1749),雙眼幾乎已失明。經過兩次手術失敗後,1750年7月,在親人看護下,靜靜地結束他65歲的生涯。
 
【摘自:www.yies.ilc.edu.twwww.au.org.twlife.fhl.net/Music/bach/01.htm

 Top